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泰顺 -->正文
【泰顺】叶山岭古道
2018年08月10日 10:31:52来源:

  路线:温江→泰顺→52省道→司前镇→里光村

  叶山岭古道,起于泰顺县司前畲族镇里光村水尾亭,止于榅垟村,途经望林亭、叶山古村落、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榅垟古村落等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民间集资建造。全长约10千米,平均道宽1.2米,均用不规则原始块石砌筑而成,保存完好。最高处海拔678米,最低处海拔350米。

  里光村水尾亭,是泰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古亭,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近年,又按原样进行了修复。从水尾亭沿古道前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溪水从山脚田园中穿过,古朴的老宅以及田野里的葡萄、猕猴桃错落在古道沿途,四周重峦叠嶂,青翠逶迤。泰顺志书《分疆录》的著者林鹗就出生在这里。

  走过这片清新之地,古道被公路所截,部分路面被浇灌了沥青。经新建的叶山桥,至古道上山路口,前方有一座两层的水泥公路拱桥横跨在山涧,涧水流量不大,但清澈见底。上溯不远处,有一个清水潭,潭水波光粼粼,滟潋透明,据传说,此潭是妈祖娘娘洗澡之潭。

  古道从公路边上山路口遽然上行,起始,循山体地形择道开辟,就地取材,以块石铺就,部分沿山腰悬崖而建的路段,则在外侧有驳坎砌筑护路,以防止道路坍塌和滑坡。因古道常年经叶山村老支书夫妻俩的打扫,路面清洁光亮,透着一种沧桑古朴的魅力,至今尚有许多行人来往于此。古道两侧,还分布着细柄蕈树、枫香、马尾松、苦槠、甜槠、钩栲、南方红豆杉等名木古树,它们千姿百态,四季分明,最大的古树要多人才能合抱,高耸入云,犹如在古道上撑起一把天然大伞。

  在上行约1.20千米处,有座依山而建的木结构凉亭,据梁上文字记载,该亭重修于1957年10月,因坐在亭中,可望亭前大片树林,故取名“望林亭”。离开“望林亭”,古道更为陡峭,内外侧都有高耸石壁出现。石壁上长着一层薄薄的青苔,涓涓细流正好滋润着这些青苔和石缝间的灌木丛,路边有一小水缸,可供行人解渴。上行其间,仿佛进入原始森林,里侧是崇山峻岭,森林植被茂密,珍稀树种随处可见,并常有猴猕出现其间。走出这一路段,天空突然变得明亮,抬头望去,叶山古村落已在眼前。

  走进叶山村口,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几十座清一色的古民居散列在三面环山的山坳里,蛮石铺成的麻石古道依山而建,将各家各户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山间村落,清代学者端木国瑚(1773~1837)在走游叶山时,曾留下一诗曰:“枯林卷叶北风鸣,客到柴门雪欲成;荒犬吠人深不见,残鸦归树疚无声。村多藷酒甘还饱,屋爇松灯暖倍明;淅沥茅檐吹又断,明朝村路野梅晴。”其中有一座三层十一榴木结构的古民居,为县内独有,叶山村始祖陈仲礼于宋乾道三年(1167)隐居于此,至今已有800多年。陈氏宗祠位于垟心自然村,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占地2亩,坐西朝东,三堂直出,宗祠大堂之上悬挂着当时温州府布政司董延年赠送的一块匾额,上书“百世高风”四个大字。

  从叶山村到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有6.5千米,古道绕着保护区外沿前行,沿途可瞭望保护区的森林美景,也可从此古道进入保护区,探寻飞云江源头和原始森林。乌岩岭旧称“万里林”,由于地处百丈,又名“百丈林”,为古代逃难隐居之所,后由于双坑口溪边石壁及岩石特别黑,背后又都是大森林,当地群众便称之为“乌岩林”,故名乌岩岭。保护区因岭得名,总面积18861.5公顷,区内有植物215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就栖息于此。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离开乌岩岭保护区到叶山岭古道终点榅垟村有1.5千米,多为平路,路面保存完好,两侧竹海翠浪翻滚。榅垟、叶山二村山场广阔,有5万余亩,物产丰富,当地毛竹除了造纸之外,大的毛竹均靠人工肩背到叶山桥,木材也同样。背至叶山桥靠水运至瑞安,再装船转运上海等地。

  叶山岭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繁荣景象。第一次是民国中期,叶山、榅垟陈、金两姓将乌岩岭林场的杂木烧成木炭卖给温州客商。林场内到处是炭窑,挑炭的民工络绎不绝。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大跃进大炼钢铁,文成、平阳、瑞安三县的木炭采购团来乌岩岭林场买木炭;上海建筑工程局到叶山、榅垟买毛竹(搭脚手架),一年之内就买走24万支。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距叶山桥7千米的台边村设立了土产收购站,叶山、榅垟村民纷纷运土产下山,挑炭的,背毛竹的,男女老少,川流不息。因来往的人多,古道上每隔一段路都设有临时避雨亭,路面被脚力打磨得光滑透亮,看不到一根杂草和落叶。因此,当地群众形象地把叶山岭古道形容为一条“银水流动线”。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