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泰顺 -->正文
【泰顺】石鼓岭古道
2018年08月10日 10:31:52来源:

  路线:温江→泰顺→52省道→司前镇→竹里乡→石角坑自然村

  石鼓岭古道,起于泰顺县竹里畲族乡茶石村石角坑自然村,止于司前畲族镇园桥村。途经朝山、石鼓群、石鼓背古村落、三插溪峡谷、三插溪水库大坝等地。为明清时期古道,民间集资建造。全长约10.5千米,平均道宽1.1米,路面用不规则的块石砌筑而成,部分泥路,呈先东西后南北走向,最低海拔300米,最高海拔700米。现古道两侧仍有较多的松树、杂树、苦楮,植被茂盛,苍山如海,景色迷人。

  古道起点村位于两座千米高山之间的峡谷深处,形如牛角,中多石头,下有小坑(溪涧),故名“石角坑”。村呈长条形,老房子沿山涧两岸排列,周边是万亩竹海,自然环境十分清幽,水质非常纯净。境内有天然的石门楼、石楼梯、龙须瀑等景点。

  古道沿溪水顺流而建,平缓延伸,两旁树木、毛竹大部分已成林。过两条小溪涧到外寮村约3千米,再到朝山约有1千米路程。该段古道山势险峻,要经过一个山坳下到石角坑溪谷底,再往上还要过一条小溪涧,村里的几座老屋就建在山脊的平地上,前面深谷就是石角坑溪,溪间建有一座电站。村后山沿山脊有一小路经乌门下可通园桥村,现该路已基本荒废,只有猎人偶有走动。

  清代泰顺进士董正扬曾有《晚度金鸡岭至石角坑》诗两首描写行走石鼓岭古道的艰辛,一曰:“山行不觉晚,烟月淡将月。更舍笋舆前,忽与前村隔。上岭效熊攀,逾涧等猿掷。岩回势若催,峰危路逾窄。锋铓怒相向,矛剑森露脊。盘辟粟盈肌,蹀躞泚在额。难逾蜀道难,迫类柏人迫。蹴石落空潭,哀壑响砉。须臾至上层,始觉天宇辟。四山去濛濛,不辩咫与尺。山鬼从文狸,出入暗森索。栖鹘惊人过,离巢飞拍拍。俯视空嵌间,寒星深水白。”二曰:“上岭势如骞,下岭势如堕。万笏森林立,怪石露硪砢。何年黄初平,驱之此山右?头角尽崭然,寒云互交锁。飞絮擘丝丝,夫密青朵朵。挺拔愈嵚崎,位置转贴妥。足疲不敢登,小憩聊命坐。忽顾菁林中,茅屋露星火。聊为不速客,一宿深感荷。薄具鸡酒欢,为言途坎坷。公等从何来?无乃困偏跛。巉岩倾侧中,为患测诚叵。感君意拳拳,顾余情。此际惊初定,此身始属我。”

  从朝山至石鼓背自然村约2.5千米,古道顺着山腰缓缓穿行,林荫深处,几栋依山而建古朴典雅的木屋映入眼帘。村落就在海拔535米的半山腰如椅子型的坡地上,坐北朝南,后山是洞宫山余脉来垄岗主峰,东南是相对落差350米的三插溪谷,西面为石角坑溪。由于森林资源保护得好,村落四周古树林立,群山环抱,环境极佳。传说,以前三插溪水流量不大,为了在三插溪口筑坝拦水,古代有位神仙,他将山上巨石化为小猪,将小猪成群结队往山下赶。当经过石鼓背自然村时,神仙遇到一位纺棉花的老妇人,问她:“老大妈,你有没有看到一群小猪经过这里?”那位老妇人回答说:“一群小猪我没有看到,我只看见一群石头从这里经过。”这群巨石本来一直往前移动,被老妇人这么一说,这群巨石就停了下来,留在了石鼓岭上,形成了许许多多形似石牛、石人、石楼梯、石猴、送子观音、神龟探天等山石。如今还有四块巨石依次排着,十分壮观。其中有一块,活像一个石鼓,顶上有一个大石盖,用小石头敲打,会发出“鼓”一般的声音。于是这个村被称为石鼓背村。由于三插溪电站建造开通了司前至黄桥公路,公路经过天堂山山脚,其下有一石洞,据《分疆录》卷一《舆地上·山川》记载:“天堂山。青田界,高耸云表,山下深壑为三插溪,有石洞,钟乳如柱,人迹罕到。”公路边有一停靠站路亭,名石鼓背站,亭墙前有一联:“三溪百瀑抱云流,四岭八峰摇路转。”去石鼓背村路口就在此,公路至谷底约200多米,连接溪谷两岸古道的是一条钢索桥,桥长约50米,现桥板腐烂,不能行走,只能从三插溪峡谷底穿过。从三插溪峡谷底到石鼓背村的这条岭被称为石鼓岭。

  1935~1937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文成县珊溪镇进入泰顺县境内,驻扎在司前镇黄桥双坑头村,刘英就住在村民吴唐真家。石鼓背及周围的村庄,时有游击队、地下党活动,也常有国民党兵来袭。于是,地下老交通员给刘英、粟裕送信,常从石鼓背古道经过。时间长了,从石角坑至石鼓背至双坑头古道就被人们称为“红军路”。1936年9月间,发生在红军路上赤卫队营救红军过三插溪的故事至今流传。

  古道从石鼓背最上一座房子边的两块大石头中间穿过,沿来垄岗山腰上行至陡峭险峻的悬崖处,当地人叫九曲岭,是一段荒芜已久的古道。从这里到三插溪水库,险道回旋,道路或上或下,蜿蜒于丛林之间。古道两侧,藤蔓缠绕,浓荫蔽日,仿佛回到了原始状态。行至三插溪水库,部分古道已被水库淹没。

  沿着三插溪水库边的公路前行,便是古道的终点原黄桥乡政府所在地——园桥村。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