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苍南 -->正文
苍南百丈林氏民居
2017年07月21日 10:12:56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林氏民居门台。

民居里的清代匾额“棣萼交辉”。

  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的林氏民居,近日迎来了两位客人——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林华东和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古建筑文物鉴定专家宋烜,两人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该古建筑虽未列入三普文物登录点,但具备申请县级文保单位的基本条件,为罕见的规模宏大的浙南建筑典范,蕴含建筑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学术价值颇高。“它既是族人迁徙的历史见证,又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望多加保护。”

  走进百丈林氏民居,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那雕梁画栋与精致的花窗,仍能带我们回味往昔的荣耀。据清乾隆辛亥年(1791)刻本《林氏宗谱》记载,民居为“清乾隆间庠生林遇厚所建”。林遇厚(1749―1819),字圣载,“广置田园,家种二百余顷”,当时林氏家产丰厚,人丁兴旺,帮手众多,传说建造这座大型民居速度很快,三个门楼在三个时辰内就完成了上梁工序。

  建成后的民居,坐东朝西,由台门、前厅、厢房、后厅等构成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另有一座护厝。共有76间房子,现存52间,9个厅,4个小门屋,一个大花园。外砌石围墙,并有4座门台,整个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民居的西北边有一条十多米宽的河,风水学上称之为“玉带环腰”。

  建造这座民居还有许多讲究,在起居、消防、交通、休闲、保洁、族事活动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比如房屋的设计结构新颖,布局相称,前后座房、左右廊厢房都连在一起,下雨天串房不用雨伞遮蔽。此外,在排污方面也比较出色,无论下雨水还是其它用水,排水暗沟都能保持流通,几百年来始终没有污物沉积。相传建房时曾将龟放置其中,龟在爬行时能把沉积物翻起,保持下水道畅通,还可吞食废弃食物,保持卫生。

  如今,古民居外表破旧,但整体建筑保存较好。从现状看,民居台门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建筑五开间,红门黑柱,通面阔18.5米,通进深7.7米,明间面阔4.0米,厅堂上依次悬挂有“登科”“荣登天府”“棣萼交辉”“德昭壸仪”等清代名人牌匾。台门前两侧各立有一对清代旗杆石。民居内尚存“林氏圣载公遗像”“徐氏太婆”画像,另有康熙丁亥年(1707)林公墓志碑等。墙外当年还设有后花园、护厝等附属建筑,并有平面呈“品”字形布局的三处水池和祖先墓地,昔日规模宏大乃显而易见。

  林华东和宋烜认为,根据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及幸存至今的牌匾,可以确认它是一座清朝乾隆年间建筑无疑,距今已近三百年历史。其建筑特色及其附属设施为他处罕见,实属浙南建筑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它是林氏祖居传承有序的历史见证。据乾隆《林氏宗谱》记载,百丈林氏祖先原是唐朝闽东著名进士林嵩之子林护,为避乱,他从福建霞浦县赤岸迁徙至平阳县林坳,四世祖林节又从林坳迁居百丈,为百丈林氏始迁祖。子孙从此过着耕读生活,他们学文习武,人才辈出,先后出现有举人1人、武生5人、修职郎2人、国学生8人,尤其在南宋咸淳七年还出现了武状元林时中(见明《弘治温州府志》)。后来,不少后裔迁徙到闽台或东南亚。

  现存的《林氏宗谱》,是体现民居历史人文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完整呈现了林氏家族的繁衍情况,还记录着当地数百年前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以及不少历史名人如文状元周坦、武状元章梦飞、武状元林时中、诗人林景熙等人的吟唱诗词。同时,还记有“耕读为先,商贾为正”的祖训,告诫子孙应重视耕读,做生意应行为端正,这是温州人在家规家训中注重商业文化、重视商业道德行为的见证,为研究温州民间经济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且对今日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弥足珍贵。

  现在,百丈林氏民居内尚住着十几户林氏后人,他们希望,民居能作为历史文物好好地留存下去,让浓浓乡愁得以延续。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