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平阳 -->正文
平阳:四十载沧海桑田 老干部谈改革开放成就
2018年09月18日 19:25:33来源:温州网平阳支站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朴素单调的“土”衣裳到五颜六色、彰扬个性的时尚潮流服装;从凹凸不平、蜿蜒崎岖的砂石路到平坦宽阔的“康庄大道”;从“出行基本靠走”的窘迫到立体式的交通;从“吃饱就好”的野菜、粗粮到营养均衡的鱼肉果蔬;从残破不堪的石砌房、矮房到鳞次栉比的巍峨高楼……改革开放的这40年间,平阳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全县经济发展方面呈直线上升状态,在不疾不徐的历史车轮之中印下属于平阳特有且深刻的运行轨迹。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没食倥倥颠。”衣食住行是百姓生存的基本保障,从衣食住行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日,记者对林敏云、伍兆澄两位老干部进行了专访,看看在他们眼中,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哪些变化。

  忍饥挨冻哭无泪 美食华服笑欢颜

  和蔼,倔强。是我对林敏云老人的第一印象。当记者一行来到林老家楼下时,他已在门口久候多时。“听说你们快到了,他开心得很,非要站在这等。”林老的妻子笑着对记者说,而一旁的林老冲记者笑了笑却并未言语。在上楼之时,已是92岁高龄的林老迈着缓慢却沉稳的步伐踏上台阶,当记者扶着他的时候,他说:“不打紧。”林老就是这样一位“倔老头”。

  在林老的书房,书桌上摆放着书籍和报纸。他说,老了没事干,闲时就喜欢看看书和报。几句寒暄之后我们进入了主题。“挨饿,受冻。”四个字,是林老提到最多的,回想起小时候,他的目光逐渐变得深邃。在他轻声的讲述中,记者得知,林老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忍饥挨冻是常事,为此他母亲还教他通过歌唱来忘记饥饿和寒冷。那时候的冬天,没有棉袄,大家基本都只穿两件薄衣裳,在腊月中辛苦劳作,冻疮亦是常事。“那时候的粗粮是非常奢侈的,野菜才是百姓维持温饱的主食。”林老对记者说,一直到1952年的“土改”运动后,地主阶级被全面消灭,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同时通过互助组的建立,百姓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初步过上了好日子。那时候,到处都在传唱着“土地改革到了每个村,咱们穷人翻了身,唱起歌儿大街是,再不是愁眉苦脸人”、“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千里的土地回了家”……后来,国家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代,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衰退,农民的生活保障再次面临困难。“那一年,是1982年,随着‘双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全面推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重新调动起来,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再次得到大发展。”林老露出了笑容道。

  谈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变化,纵是阅历丰厚的林老也难免唏嘘。“当年的那种破衣服,现在可不好意思穿出门咯。”林老幽默地冲记者笑着说道。他说,随着副食品店、超市、商场等便捷购物场所的出现,食物和衣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得饱”和“穿得暖”了,而是追求好吃、绿色、营养和华丽。

  交汇贯通连成网 幢幢高楼拔地起

  与林老相比,69岁的伍兆澄老人算是“年轻人”了。1979年,他从杭州调任到平阳,曾担任过县重点工程常务副组长的他亲眼见证了这40年来交通、住房变化的点点滴滴。见到伍老之时,带着领导气场和睿智、自信目光的他让记者不免有些拘束。直到这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记者才发现,其实他也是位很“接地气”的老干部。

  “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搞好,地区经济永远上不去。”伍老习惯性地点了支烟,对记者娓娓道来。平阳真正开始对外连接是于1956年动工的104国道,它是连接浙江与福建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浙南一带数一数二的好路段。然而,在它完工之前,全县上下却是历尽了辛酸,由于其他邻县路段的率先完工,夹在中间的平阳段成了制造堵塞的源头,两边来往的车辆都堵在了我们平阳,迫于无奈,当时的县领导决定对该工程实行“边施工边通车”,各相关部门昼夜扑在堵车点上指挥疏导,施工队则风雨兼程地赶工期。“当时最苦的还是国道的沿线百姓,没有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我想这段公路可能要延期不少时间。”伍老掐掉烟后感慨道。再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飞云江大桥和龙港大桥同时通车,更进一步拉动了平阳社会经济发展。

  继104国道之后,平阳又全身心的投入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高速公路是2001年4月份开工的,全长27.2公里,投资16个亿,牵涉到了5个乡镇,72个行政村。”伍老对记者说,为了做好政策处理,县里专门赴外县对房屋赔偿方面作了详细的调研,坚决给百姓一个合理的赔偿。在取得沿线百姓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后,该工程顺利于2003年12月底实现通车,标志着整个甬台温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随着温福铁路、绕西南高速、龙丽温南接工程、甬台温复线、57省道复线、昆水公路等已完工或在建的交通工程相继涌现,温州南部交通连接网与县域东西部连接线逐渐成型。这意味着平阳88万百姓有了优质的出行保障。

  “以前山区的百姓住的都是简陋的石砌房,进城基本是靠着双脚徒步翻山越岭。”伍老高兴地说,如今,平阳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切实解决了山区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同时,每年全县私家车的数量在以15%的速度增长,足见百姓的出行,已不再是问题。此外,一幢幢巍峨亮丽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替代了原来残破不堪的石砌房、矮房等旧房屋,百姓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记者白海滨编辑郑振国)

编辑: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