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瓯海 -->正文
瓯海:综合整治塘河 打造沿线民间博物馆群
2018年12月19日 09:37:50来源:温州网瓯海支站

  石刻博物馆一角

  进入12月,在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上蔡村的温瑞塘河(下称“塘河”)畔,一座石刻博物馆正进行装修扫尾。博物馆主人张金成的微信朋友圈中,这里每天都有新变化。自从两年前和瓯海区一拍即合,他已在此投资3500万元。

  张金成知道,这笔投资不会有任何经济上的回报。他更知道,在母亲河畔建一座博物馆,是自己多年的夙愿;多年来收集的石刻,绝大多数是从温州城市拆迁、改造现场“抢救”来的,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而无论是张金成还是瓯海区,都想以此给塘河增添一抹人文亮色,记录一段回味悠长的乡愁,给这座城市留下珍贵的记忆。

  塘河是温州人的母亲河,主河道全长33.7公里,其中瓯海就有17.3公里。近年来,瓯海乘“五水共治”和温州市对塘河沿岸提升改造的东风,大力开展塘河综合整治。这两年,塘河剿劣任务按期完成,沿岸绿道贯通成网、基础设施也更完善。如何进一步提升塘河颜值,让母亲河两岸更显水乡风情,成为摆在瓯海人眼前的“必答题”。

  瓯海人想到了“文化融入”,用人文景观为塘河沿线添彩,举措之一就是在瓯海大道至南白象东侧的塘河沿岸打造一批民间博物馆,民间投资建设、政府提供土地和一定补助。张金成的石刻博物馆,动工最早,目前已基本完工。

  泛舟塘河上,目之所及皆是风景。从瓯海区塘河管委会乘船,沿塘河先向北再向东,只见两岸绿树成荫、垂柳摇曳,公园、游步道修整一新。行船约20分钟,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石刻博物馆出现在眼前。

  35岁的张金成早已在岸边等候,几句寒暄之后,便开始介绍博物馆的一砖一石:天井地面条石,从苍南宜山禄记大院整体搬迁而来;天井墙7万余粒老砖瓦和砖雕,来自数座明清老宅……扫描石刻附近的二维码,马上能了解该石刻的“前世今生”。

  扫描眼前“百忍家风”门台旁的二维码后,手机随即跳出文字和视频,显示其来自鹿城区德政村。“去年那里城中村改造,本来这座门台直接拆掉当建筑垃圾处理,我跟户主商量了10多次,他才同意让我拆回来,再到这里恢复原状。”对于这里每处石刻,张金成对它们经历过的变迁以及所蕴含的故事了如指掌。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古朴的宋朝石雕、四五米长的明朝条石桥面、保存完好的清朝旗杆石……张金成说,为“抢救”这上万件作品,他用了10余年时间,去过150多个村庄,耗资无数。

  按照去年开工前与瓯海区达成的协议,博物馆每年免费对公众开放300天,且是30年后无偿移交给政府。很多人看来,这完全是笔“赔本买卖”。“不要指望靠建博物馆赚钱。”张金成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塘河边,建这座博物馆很大程度上算是“了却心愿”。

  张金成在介绍石刻来历

  绕到博物馆另一边,嵌在墙上矮处的石刻触手可及。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能“触摸历史”。在张金成看来,饱经沧桑的石刻,是先民智慧的凝结,是城市变迁的见证,是温州人共同的乡愁和文化记忆。如果一味将所有作品束之高阁,根本无法体现博物馆及石刻本身的价值。

  凝望日渐完善的博物馆,张金成非常满意,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愈发强烈。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存在于塘河提升改造者的心里。按照瓯海区规划,塘河水岸沿线整治提升着眼于全盘规划、水岸共建,今后三年相应的总投资预计193亿元左右,让清澈的塘河水融入城市景观,让好景“连点成线”。仅今年,瓯海就谋划了14个相关建设项目,以日前完工的塘河(博沃嘉园-南湖路段)西岸滨水绿地景观改造工程为例,提升改造后,河岸绿道、亲水平台、文化桥廊等资源有机融合了起来。

  在塘河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张长长的规划图,包括民间博物馆群在内,瓯海区围绕“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景观塘河、文化塘河”,充分挖掘、传承塘河沿线的自然禀赋和历史资源,着力打造“二线六区十二景”。一幅“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在塘河两岸、在瓯海人眼前愈发清晰。

编辑: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