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的岁月沉淀,由竹篾精心编制而成的各类竹器——诸如竹篮、簸箕、箩筐与竹席等,早已深深融入农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这些传统篾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篾匠这一古老职业的身影也愈发稀少。但在峃口镇渡渎村,仍有一位坚守者,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探访这位非遗传承人——郑明陆,领略竹编工艺的独特魅力。
走进竹编手艺人郑明陆的家中,各式各样精巧绝伦的竹编制品随处可见,此时,郑师傅正端坐于门前,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编织工作。只见他手指翻飞,一挑一压,经纬交织间,普通的竹篾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逐渐变为既美观又实用的竹篓,展现出匠人非凡的手艺与创意。
说起竹编制品,郑明陆侃侃而谈:“竹子的材料要先选好,选好了以后,就劈竹篾,竹篾要编什么东西,我们就要劈多少、多大的竹面,比如说做箩筐,我们就是按箩筐去计算了编,每一样东西都要计算一下才编成。”
年逾古稀的竹编手艺人郑明陆,凭借着对竹编技艺的热爱,一做就是60个年头。郑明陆告诉记者,竹编制品的工艺并不简单,一件竹编从破篾到成品,一般需要经过若干道工序。从锯竹、去节、分层、匀篾、划丝、编织到定形、修边乃至成品的完成,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
“我从14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当学徒了,三十几岁有停一段时间,基本功最难。我的本行就是做竹篾的,村里只有我没有别人在这做了。我们长期做的人,感觉做竹编很有意思的。”郑明陆说。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古老的竹编工艺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为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元的选择与可能。在郑明陆师傅等匠人的巧手下,平凡的竹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故事,每一件手工编织的竹制品都是对匠人精神的最佳诠释,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与向往的象征。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