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在瓯窑小镇举行三江街道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郑建明介绍此次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朝阳出席发布会。
今年,为了配合杭(州)温(州)高铁的建设以及浙江省特色小镇永嘉瓯窑小镇的推进,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与县文物馆对坦头窑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950平方米。
此次发掘揭露出龙窑炉以及丰富的作坊遗迹、祭祀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高质量青瓷器、各种类型的窑具等。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长近40.4米,宽近2-2.1米,基本为东西向,保存相当完整,保留了包括窑前操作室、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柱洞与护窑墙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内的较完整器物结构。
发布会上,郑建明详细介绍了发掘的位置与环境、发掘的过程、发掘的主要收获和窑址的价值等,指出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完整揭露唐代瓯窑窑场,理清了窑场的基本布局、窑炉的完整结构等窑业基本信息。首次在窑址上发现了丰富的祭祀遗迹,包括火烧坑、器物坑、挡墙与石砌地面等。首次较全面地揭示了唐代瓯窑产品的基本面貌与特征:产品种类相当丰富,胎釉质量上乘,面貌上以浅白的胎体上施以各种彩绘瓷为最具特征,在国内同时期的窑业中独树一帜。首次在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了用釉封口的瓷质匣钵以及部分可以与秘色瓷媲美的高质量青瓷。首次在窑址中发现纪年标本,为唐代晚期瓯窑产品确立年代标尺。首次发现唐代“官作”字样:一件匣钵上发现“余王监”三个字和一件瓷碗上“官作碗”等多个字样。这对于整个唐代窑业管理制度的理解,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发布会上,叶朝阳对此次坦头唐代瓯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向媒体作了发布,指出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丰厚,意义重大,拥有“六个第一次”。该窑址的发掘不仅能深入挖掘和传承瓯窑历史文化资源,更能助力瓯窑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瓯文化品牌的创建,丰富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促进我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叶朝阳表示,在瓯窑遗址现场,将打造一个遗址公园,将发掘出的龙窑窑炉以及丰富的作坊、祭祀等重要遗迹现象实施原址保护,以供展示参观、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同时,在古窑炉北侧山坡打造一条新窑炉,全方位展示窑炉结构,展现制瓷工艺和烧造技术。废品堆积中清理出的器物,将在瓯窑文化博物馆陈列展示,博物馆展出以瓯窑为主,并包括瓯绣、瓯塑、木雕等在内具有东瓯文化历史印记的经典作品;同时作为拍卖会举办场地,定期举办瓯窑大师作品拍卖会、慈善拍卖会等。
据了解,温州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先民所烧造的瓯窑是浙江乃至国内的重要窑场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窑场,所产青瓷受文人雅客宠爱。窑址分布于温州,但主要集中在我县,目前已调查发现44处,分布于楠溪江、乌牛溪、菇溪流域。此次发布的坦头窑址就属于唐代繁荣兴盛时期创烧的窑址,是瓯窑的重要分布区,这块区域目前有8个窑址12条窑炉。目前,坦头唐代瓯窑遗址已成功入选2017年度“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记者范海国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