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文成 -->正文
樟台:造城记,与渐行渐远的乡村风物
2018年02月07日 09:47:39来源:温州网文成支站

    “处州十县九无城,温州五县六条城”,六条城中其中有文成峃口城。据县史料记载,峃口古城堡为半城,因当年城堡仅建了一半,民间俗称峃口为“半爿城墙”,另半爿位于樟台樟岭村。樟台位于县城东南,驻地樟岭。樟台原为乡,以樟岭、泉台两自然村名各一字组成。辖地自隋至清属永嘉县、安固县、瑞安县嘉屿乡五十一都樟岭庄、泉台庄、山坑庄。1948年归文成县管辖。境内主要溪流泗溪,从西部入境,经下门、泉台、樟岭、马渡等四个行政村。然后从东部出境,至峃口注入飞云江。樟台境内有樟岭城、樟岭、枫门寺、鹫峰禅寺、进士坊、泉台茶亭等。

樟岭城

    樟台有一村唤作樟岭,为村委会驻地。此村原为象岭,据《文成县地名志》记载,宋真宗时,有名陈恕者从福建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小丘,出门要走十多步山岭,定名“上岭”,后嫌俗,改名“象岭”,嗣后一度和樟龙村合并,改为“樟岭”,沿用至今。现村中保存有明嘉靖时建造的古城堡遗址。

    古堡遗址位于樟岭自然村新56省道公路边。据当地《陈氏宗谱》和《文成县志》载,为防山寇侵扰,明嘉靖庚子年(1540)捐资赴省领奉部饬筑城堡,丙午年(1546)始领部命筑城堡,长五百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奉王命而建成,设汛员坐镇,取名将领。民间俗称“半爿城墙”。

    对此城堡,樟台陈氏族谱里《将领建筑堡城记》亦有记载,“稽我祖宋卜居峃川将领,基址崎峨,日深岩岩之惧,泉源壅塞,时切泛泛之悲,历元至明,野寇扰攘,民无以宁,念君门万里,争无可告。兹当嘉靖庚子年,谋诸族众,捐资越省欲部饬,筑斯堡城以为一族之障也……再三恳切……始领部令,历数年间,不辞劳苦,不惜费资,始于丁未季春三月,竣于己酉孟冬之初旬,历数年之经营,庶几幸获无虞”。

    据介绍,原城堡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毁于1976年,西门1992年因建村公路被拆。南门一段建于1547年,城堡原长五百丈,高二丈,一尺宽。现残存的堡墙长约80余米,高3.70米,花岗岩块石砌筑,南城门宽2 米,高 2.90米,上方平铺三根条石。原城堡内居住七八十户人家,1000多人口,现堡内残留部分宅基和三口古井。

    历时470余年,如今樟台古城堡余下的几十米城墙与南城门仍保留完整,由城门可进入城墙内部。走进去,通道内可容两人并排通行,城堡因废弃多年,城墙上生长着绿植,通道内则堆放着铁皮桶及杂物。因一条道不能走到头,也无法探到城墙内部有些什么设施。但它的存在,却是明时村民抵抗山寇侵扰,拼死抵抗的历史见证。

樟岭

    樟岭地处泗溪河北岸。泗溪河发源于南田十源金竹垟山,流经十源、龙岙、南田、石庄、大峃镇、樟台、峃口等地。是我县除飞云江外,流域和集雨面积最广、流程最长、支流最多的溪流。四季水流不断。汛期,水势很大。旧时,樟台仅靠溪边小山丘阻挡洪水,遇特大洪水,仍不免于水患,在北山麓建半条城后,数百年来,对防水防寇起到很大作用。

    据史料记载,1976年,樟台村民为建房屋,拆古城堡北门上下首城墙三百丈,留东西二门二百余丈。城西后垄坳有洗马池,后垄村尚保存喂马石槽,均为明代古迹古物。过去樟台家家栽杏,春季,杏花满城,夏季,果实累累,丰收的果实也成为当地特产,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

古寺

    樟台境内有两处古寺,一座为鹫峰禅寺,一座为枫门寺。

    鹫峰禅寺位于樟台排门对面下岙后山。寺名因山幽岩绝壁,形似黑雕得名。该寺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原名石峰庵。1961年拆毁,一度被夷为山园。1989年,募资重建,易名鹫峰禅寺。构筑为单檐硬山式,面作五开间,共有170平方米,总占地1700平方米。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枫门寺又称宝崇禅寺,位于樟台樟岭村枫门山,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秋,光绪年间重修,后倾圮。1987年,募资重建,现有大雄宝殿五开间,观音殿1间,供释迦、观音塑像,僧房3间,斋房2间,占地约2000平方米。寺后为千仞削壁,寺前古树参天,周围怪石嶙峋。左有巨岩,如金钟扑地,四壁如削。缘石级登岩巅,上有小庙,名“摩天阁”,凭窗俯瞰,下为万丈深壑,毛骨悚然,远眺,峰峦似髻,泗溪如带。阁后有树,苍劲像虬龙,枝叶繁茂。阁小巧玲珑,为读书、休养佳地。寺后数百丈外有仙人洞,高丈余,深数丈,冬暖夏凉,为避暑胜地。

(枫门寺 摄影/金宏杰)

进士坊

    进士坊位于樟台排门牌坊底。排门初名宅前,后改“泽前”。唐天佑甲子秋,陈久一、陈久二兄弟自福建漳州浦迁居泉潭,陈久二子在宋建隆壬戌年复迁泽前。泽前背靠砚山,面对东岩尖,四周冈峦起伏,旗鼓相迎,泗水环流村旁,是个山清水秀,地杰人灵之处。宋、元以来,陈氏子孙簪缨相继,曾盛极一时。至明季氏族渐衰落,乃拆陈府木料迁建大峃土地坦、上房、桥头等地。今泽前府基尚在。

    后“泽前”改为“牌门”。因明嘉靖年间,瑞安邑令曹浩为宋进士陈雷奋上表赐建进士牌坊。陈雷奋为陈久二后裔。牌坊建在隔溪旁山村,村名遂改“牌坊底”、“牌门”,遗憾的是,进士坊在民国十四年被大水冲毁,石柱倒地,天长日久,被流沙埋没,而牌坊旧址,村人已无人知。后“牌门”演变为“排门”。

(泉台茶厅 此图来源县博物馆)

泉台

    泉台与樟台村一河之隔,村名俗称“圆潭”,为周氏族地。据《文成见闻录》记载,泉台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周氏宗祠前有一圆形池塘,叫“圆潭”;一说村地形似船,泗溪环流村外有一长潭,船止潭边,故名“船潭”,后改“泉潭”。

    泉潭地名初见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庠生张梦瑶撰写的《泉潭地舆志》:“泉潭地处山环水绕之间,风景秀丽,为唐末陈氏祖自福建迁此披荆斩棘,开荒筑堤,与洪水猛兽搏斗数百载,始安居乐业。至宋元时迁来朱姓,明时移入周氏。陈氏于明季迁居大峃垟头村,朱氏衰落,惟周氏人丁兴旺,世传至今已成大族。”

    村名几经演变,后改为泉台。旧时泉台建有茶亭、地主殿、瑞宁宫等建筑。

    泉台茶亭位于泉台村泗溪河边,俗称“新亭”。据县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泉台茶亭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十四年(1925)民间集资重建。建筑座东朝西,占地面积为233平方米,面阔三开间带两披,明间进深四柱十一檩,单檐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清水脊,脊吻作花卉状,围墙卵石垒筑。亭内设神龛,供奉观音娘娘。古时大峃通往瑞安需经过此泗溪河和茶亭,现泗溪河内仍存着碇步和泉台桥遗址,泉台桥清光绪十五年(1889)始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建,现已残缺不全。

    泉台地主殿位于樟台村,座南朝北,清晚期单体建筑,面阔三开间,明间设藻井,梁架为四柱七檩,五架梁带前后单步廊,圆柱下用青石质柱础承托,明、次间后部置神龛,供奉当地陈氏祖先等塑像,屋面单檐歇山顶,盖阴阳合瓦,月梁、抬梁、斗拱、牛腿雕刻精美图案。外围墙由毛石垒砌而成,次间设有坐凳,殿前天井为卵石铺地。

    地主殿边上,生长着一株形状奇特的榕树。此树树形高大,枝叶茂盛,其根分别生长在路的两旁,形成一道“门”的奇特自然景观。住在附近的村民与行人都可自由地从此“门”通行,久而久之,此树就成为村里的通行道。据载,榕树胸围334厘米,树高达15米,平均冠幅达20米,树龄有310余年。此树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并被列为浙江省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因“榕树门”景观独特,常有游人慕名前来观赏。

枫门岭

    文成红枫古道声名远播,以多、长、奇、丽著称,古道均修建于元明时代,经历代积累和不断修复,遍布文成,连通文成的大镇小乡。境内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红枫古道尚有七十余条,共计古枫3000多棵,几乎乡乡有红枫古道,其中县城大峃镇周边即分布着十来条,最为著名的是大会岭、龙川岭(五十二岭)、松龙岭、岩庵岭。秋日丹枫似火,红枫与古道一同蜿蜒盘绕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枫门岭是文成红枫古道其中的一条。

    枫门岭位于樟岭自然村至双马村黄坭岗头,南北走向,明代古道,全程约3公里。古道上通双马村黄坭岗头,下达大峃镇、玉壶镇、瑞安市。路面早期用不规整天然毛石铺砌,中晚期用规整条形花岗岩石铺就而成。上世纪90年代村民陈其教出资10050元修筑条石路面三段及凉亭一座。古道两旁遍布名木古树,以古枫树为主。人文景观多处,除了枫门寺外,沿途还有樟岭亭、樟岭峰门亭等。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樟台,这个曾经以防寇著称的古村,除了一座古堡遗址及散落的乡村风物,已很少人知道它的过往历史。(文图/张嘉丽)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