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瑞安 -->正文
瑞安:圣井山水永不涸“求兆祈雨”传千年
2018年04月20日 09:07:30来源:温州网瑞安支站
圣井山

圣井山

  “多彩马屿”文化旅游节即将开幕,圣井山风景名胜区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

  圣井石殿原名许真君殿,真君名逊,仕旌阳令,传说曾修炼山中,丹灶遗迹尚存。俗以为神,祀之,清朱鸿瞻诗有“嵯峨绝顶驻仙曹”之句。古往今来,有众多游人香客不畏艰辛登临山顶,不仅为体味“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更为圣井山独有的奇特风光和神秘气息所吸引。

  山因人命名,留下多少故事传奇

  《瑞安县志》卷十《杂志·古迹》中有“圣井”一条,其中记载:“旧山川志:在许峰山,高数千仞,昔许旌阳修炼山中,丹灶尚存。石室下有井,深广尺许,水无盈涸,传云海眼。”

  此外,在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三《祠祀·祠》中,还记载:“圣井许真君祠,旧通志:在来暮乡许峰山下,祀旌阳令许逊。”

  县志中所载的“许旌阳修炼山”及“许真君祠”,即如今的圣井山石殿的所在。许真君祠又名许公祠、许府真君殿。位于圣井山巅的山坳内,全由石料仿木构雕刻而成。

  圣井山,亦称许峰山,原名华盖峰,因为一个人,曾以许峰命名,这人就是瑞安志中提到的许旌阳(许逊)。许逊(239-374)字敬之,河南汝南人,曾于晋太康元年(280)官拜蜀旌阳令,被人尊称为许旌阳。许逊一生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29岁拜当时的大洞君吴猛为师,之后又与他交游多年。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回家,专修法术,最终成为中国道教史上一位非同凡响的大人物。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赵佶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

  许逊一生喜好炼丹仙游,传播道学,他的足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在瑞安期间,许逊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今,在圣井山脚下还广泛流传着许逊镇蛟龙、除巨蟒的故事。相传,许逊到圣井山下的许岙游玩时,发现圣井山有青龙潜伏作怪,殃害村民,他遂施以法术,降伏青龙。他又在大南乡的一个水池里发现一条作恶多端的蛟龙,再次为民除害。

  这些活灵活现的故事令这个历史人物平添了传奇色彩,而瑞安文史专家陈正焕认为,不管是“青龙”还是“蛟龙”,都应该借指洪水,对于当时老百姓来说,治水不如说诛杀蛟龙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古时,为“求兆得福”圣井山曾十分繁华

  孙衣言所撰的《瓯海轶闻》中记载,晋朝时,许逊和他弟弟许迈两人曾到瑞安采药,并在华盖峰顶建起房子,专门用以炼丹。不过当时的炼丹房只是一座木结构的房子,因风吹雨打被摧毁,后人最终将其修成石结构。

  孙衣言所记载的与据现存宋木从龙撰《许峰灵迹记》碑载相近。《许峰灵迹记》载,初为木质结构,南宋景定元年(1260)肇建石殿。明成化、弘治间(1465-1505)多次扩建。今存石殿系明万历至清光绪间(1573-1908)的建筑,殿占地486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

  站在山门处的小土坡上,会发现石坊、前殿、后殿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洞开的前殿里香烟袅袅、香烛燃烧,顿生一种庄严感。在大殿左右两侧,各有2间厢房,右边的厢房被设置成解签室,善男信女在大殿求签,可在这里求师傅详细解答,告知签文寓意;左侧厢房外有一块显目石碑,上书几个大字“圣井梦室简记”,入室后,发现正对门口的是一尊娘娘像,左右相对铺了4张床。这两间房子就是传说中的“梦室”。圣井不仅有“圣井单佰灵签”盛名,更盛传张阁老求梦的故事。

  “前后殿面阔三间,偏殿面阔六间,厢房置石床12张,供香客‘求兆’住宿。”村民介绍,所谓的“求兆”,就是夜宿石殿,睡在石床中,求得一个“好梦”。据说,这个“梦”是神仙所赐予的,格外珍贵,自古以来,到圣井山“求兆”的香客就很多。

  传说明朝首辅张璁(张阁老)少时,因慕求功名心切,特意来到圣井山“求兆”。他在石床上睡至三更天,梦见一只眼睛被恶煞挖出来,钉到门前大树上,被吓出一身冷汗,大清早匆匆溜下山。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张璁终于考中进士。嘉靖六年(1527),张璁官至华盖殿(即内阁)大学士,行丞相事。因忌挖眼之恨,率兵来剿圣井山石殿。兵至半山腰,被一童颜鹤发的老翁拦住盘问。当他讲完来剿的原由后,老翁哈哈大笑,说道:“大学士啊,大学士,一‘木’加一‘目’,不就是‘相’字吗?”张璁这才恍然大悟,领悟到这是仙人显身点化自己,于是出资在圣井山建造石牌坊,在当年兵马停留处造石马栏,并把御赐的一件宝物“乌梨木桥架”献给圣井石殿。从此,圣井山“求兆”灵验的声名,远播江浙一带。所以千百年来,圣井山虽山高路险,古道难上,“求兆”却始终吸引着民众,圣井山曾十分繁华。

  古代“祈雨救民”的官方行为,圣井山成朝拜之圣

  祈雨,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记载,它是一种民间活动,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

  历史记载,温州一带也有长期干旱无雨的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就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九《艺文·诗》中就记载了清代乾隆间的瑞安县令写的《圣井祷雨》诗。

  这位县令是曹文深(字蔚叔,广西人,举人)。他在《圣井祷雨(并序)》中写道:“乾隆五十六年秋,瑞邑不雨五十日矣,苗槁土坼,阡陇吁叹遍干,群祠罔济。或以圣井为言,虔我步祈,获慰民望。岂明能格幽,抑神之爱人也!爰缀短章,以镌冥贶。”

  除此诗之外,在圣井山石殿内还保存有8方记载宋以来温州水旱灾情之碑刻。这些“水旱灾情”便与圣井山祈雨有关。

  可以想见,宋代以来,因为有“海眼”而显圣的“圣井”,有多少官员携人走上古道,向此朝拜。

  事实上,我们查询资料得知,圣井山年雾日达260天,多集中春、夏两季。每逢阵雨初霁,余云未消或山雨欲来,彤云初聚之际,山头经常处于云遮雾涌之中。此时,若行在古道之中,恰如腾云驾雾,可过片刻仙人的清福。因此,这里还有“雾日多雨”有关的天气谚语。

  譬如,我们在采访中得知的:“圣井山一盖,落雨不用等。”“盖”方言读作“滚”。就是说,圣井山山尖白云盖顶,就会下雨。

  “三个尖戴帽,午后雨就到。”是指夏秋上午,瑞安的梅尖山,圣井山及大坑底三个山尖布白云,午后多为雷雨。还有“圣井山腰围白带,不落日界落晚界”是指山间飘起了云雾,马上就要下雨了。

  圣井井水清冽不干涸,称为“海眼”

  圣井山另一处具有传奇性的场所就是“圣井”。这口井位于后殿神座之下,井口大约半米见方,如果不是殿内工作人员及时打开悬挂在井口上方的白炽灯,其所在之处,一时并不易发现。

  探头往井内看,水深约一尺,水质十分清澈,可清楚看见井底游人所掷的一个个硬币。热心的工作人员递来勺子、舀水,喝一口,果然清冽甘甜。

  据史料记载,圣井“深广不盈尺,遇旱有雨,或称‘海眼’,随潮升降,祷之水涌,即雨”。据传,宋人木从龙曾在这里7次求雨,7次遂其所愿。

  工作人员介绍,不管雨季、旱季,这圣井水确如史料、传说的记载,不会暴涨也不会见底。圣井山山顶并不见明显泉眼,这井水从何而来?又为何源源不断呢?

  记者先后咨询多位专家。据了解,圣井水源源不断与其地下水源有很大关系。地下水一般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真正的地下水,包括砂岩地层中的水与断裂带及裂缝中的裂隙水;另一种为土壤地表潜水,是地表浅层的蓄水。前者受降水影响比较小,而后者受降水影响较大。

  圣井虽然地处山顶,但是正东、正西、西北、西南方向都有小山包,整体上形成一个状似马蹄形的坡面。圣井石殿所处的位置正好在马蹄形的开口处,井与坡面垂直距离高达30米左右,在雨水季节三面的山坡地表潜水在此汇聚,形成汇水面体,供应圣井水源。

  同时,圣井山山体多为火山凝灰岩,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可能在岩体中留下熔岩孔道,未冷凝的熔岩流走后形成管状含水带,成为强富水的含水层,这一水层也能在旱季时成为水源的补给。

  《瑞安市志》记载“黄公望晚年结蓬莱庵于圣井山”

  与央视报道

  记者查阅《瑞安市志》中的《道教》篇,有“黄公望”一条,其中记载:“元代著名道士,兼通经史、音律,善散曲、诗文,尤精山水画。其主要绘画作品今保存约50余件,其中20余件流散在日本、英、美诸国,晚年结蓬莱庵于圣井山,著有《写山水诀》。”

  除此之外,《瑞安市志》还记载历史上的书画名家黄养正、姜立纲、黄采等人“山水深得黄公望笔意”。这一点,可以说明黄公望的画作对瑞安同族后人的影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完成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该画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对后世画风极具影响,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在这幅画卷描绘的情景里,坡岸水色,远山隐约,连绵起伏。画面中的群峰叠峦之下,茫茫江水,天水一色,远岫渺茫。其间,丛林茂密的笔意简远逸迈。村舍和茅亭,渔舟和钓翁又构造出平淡天真的神韵。

  2013年9月,《中国新闻》栏目摄制组与瑞安黄公望研究会取得了联系,希望介绍其中的详细情节。2013年10月18日一大早,央视摄制组一行来到圣井山,拍摄《富春山居图》作画的实景地场景。

  在为期几天的采访中,摄制组工作人员对圣井山为主线的马屿、高楼等山群,与飞云江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拍摄,并重点拍摄了黄公望“山居”遗址所在地。

  当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富春山居图》画的是瑞安飞云江两岸的山水。

  央视报道称,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的籍贯以及画作的实景地,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瑞安黄公望研究会经过研究史料和实地考证,黄公望为瑞安飞云江南岸圣井山脚下净水村人,画作的实景地是瑞安飞云江两岸的山水。(记者林晓)

编辑: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