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县市频道   ->   鹿城 -->正文
【古街老巷话今昔】序:山水斗城里的街巷往事
2018年12月10日 19:08:00来源:鹿城新闻网

松台山、仙人井、猪头钟,这些鹿城人最熟悉不过的元素停留在歌声里、停留在记忆中,更停留在鹿城走过的悠悠岁月。

山水成就了鹿城。1600多年前,郭璞建城,以九山布列为支点,形成山水斗城的空间格局。可以想象,东晋时代的西郭山上,最先映入郭璞眼帘的应是那蜿蜒灵动的水和因水而生的巷弄人家。

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

在公元323年,也就是郭璞按照我们温州九座名山、天象和地理的状况,在西郭山上看了地理之后,就设置了我们白鹿城,白鹿城内设置了东南西北中的布局,也就是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是衙。

这座小城的岁月轻抚过星星点点的九座山,触摸过痕迹依稀的七座城门,风化了依城而建的古城墙,停留在星月交辉的北宋三十六坊。

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

到了北宋的时候,我们温州的城市格局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我们现在的南北大街,从望江门,南到瑞安门,这两座门的周边,杨蟠就把它划为三十六坊。

“过时灯火后,箫鼓正喧阗。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900多年前,倒映着上元节的灯火,身临一汪清澈如许的河水,时任温州知州的北宋诗人杨蟠用诗句记录下白鹿城旧时街巷的繁华景象。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

温州到了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特别是手工跟商贸这一块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北宋时期的坊不同于现在的街巷,坊是封闭的空间,坊和坊之间用墙隔开,且设有坊门。坊是老百姓居住场所,市是老百姓购物场所,坊市隔离,且有严格的开放时间,到了夜晚宵禁,市禁止商业活动,坊也不允许百姓外出。然而,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坊市制度很快就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坊市制管理被取消,这座小城展现出别样的生机。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北宋时期的繁华可见一斑。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

北埠的话靠近瓯江,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主的商业圈。南市,就是包括我们五马街这一片,它当时主要是一个人口密集,当时有大量的手工业的作坊都云集在这里。当时的温州可以说,造船、制瓷、酿酒,方方面面在那个时期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名称留下来,比如说打铁巷、卖麻桥,许许多多都体现了当时商业的业态在这条巷里形成的特点。

唐时张又新有诗句“见尽江城数百家”,到了南宋,徐照一句“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门山。”无疑是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写照,侧面反映当时的繁荣景象。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高启新:

唐代的时候温州人口大概3万多户,到了南宋的时候,人口达到了91万,可以说是成倍成倍地增长。这些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是促进了当地科举文化的发展,第二个人口大量进入促进了温州当地百业的复兴,很多先进的文化、工艺通过他们带入温州。

可以说,到了两宋时期,温州全方位地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那以三十六坊为底色的繁华画卷成了这座小城历史中最绚烂的一页。

此后,温州城的更新万变不离其宗,总是不脱北宋三十六坊的藩篱,一直延续至民国,变化不大,而如今却只能用沧海桑田来诠释地理方位的变化。

原温州考古所所长蔡钢铁:

北宋三十六坊现在在温州还保存历史原貌的现在已经不多了。温州老城格局变化比较大的,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开始了旧城改造,第一次比较大的改造就是在人民路。

尽管鹿城的街巷名称频变,但丝毫撼动不了地名文化的根深蒂固,诸如九山湖的水、朔门头的风、妙果寺的钟、松台山的井、小南门的铁器、涨潮头的水产、仓桥街的车栾,这些依附在地名上的市井风情,随着明清两代的巩固而广为流传。

游走在鹿城的大街小巷,岁月的影子依稀可见,那些曾在街坊里生活的人们,在口口相传中,将当年的故事续写。

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

咱温州有很多人文的故事,比如说我们有好多跟人文有关系的街巷,比如说墨池坊,跟王羲之有关系,五马坊也是跟王羲之有关系。还有康乐坊跟谢灵运有关系,我们大士门、三牌坊跟张璁有关系,还有黄府巷跟黄淮有关系,由这些名人构成了我们街巷的人文历史。

关于古街老巷,人们还会时常忆起这些画面:乘凉桥,宿觉禅师妹玄机悟道于此;四营堂巷,朱自清在这里留下了梅雨潭的《绿》;仓桥街,一代考古学家夏鼐曾在这里求学、成婚;高盈里,走出了一位“数学巨星”谷超豪……

时至今日,许多古巷,在城市的发展轨迹里湮没,昔日三十六坊的繁华已成如烟往事,随着旧城改建,无不伴随着一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然而,我们依旧寻觅旧时古街巷的踪迹,从中寻求鹿城的文化根源所在。

记者:佳慧

编辑: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