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乐清市申报的乐清滚龙、宗林伤科药饼疗法、浙派古琴、温州老酒汗制作技艺(白象老酒汗)、温州修谱习俗(谱牒编修习俗)共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这是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乐清市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通过多层次名录申报、工坊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等,构建非遗传承保护立体网络。目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9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13项,乐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77项,数量众多,涵盖面广。
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其中许多还融入现代生活和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共富的重要力量。乐清通过深入调查、完善档案、扶持传承人群、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举措活化非遗,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乐清滚龙场面壮观
据介绍,乐清滚龙起源于1845年前后,当时乐成、柳市、湖雾等地农民常年以打鱼为生,世代与大海相处,为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他们开始做滚龙,召集村民组成舞龙队,在当地表演。乐清滚龙流传至今,成为独特的乐清民俗项目。
乐清滚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制作原材料主要是竹篾、稻草、小木棍、绸布等。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整套龙舞翻滚灵动,变化多样,形态壮美。常配以锣鼓和钹等打击乐器,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
目前,乐清各个街道社区、企业等已组成20余个舞龙队。
宗林伤科药饼疗法五代传承
宗林伤科药饼疗法,历经五代,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传承人陈宗林祖辈历代以治疗骨伤科损伤为业,祖传自家研制中草药饼,结合独特手法,行医遍及乐清及永嘉、玉环、苍南、洞头等地。
宗林伤药饼由血竭、活血龙、冰片、过山龙、地蟞虫、猴头藤等中药材,研粉调制而成。四肢、躯干等都可敷贴,可祛风活血、消肿止痛、促进骨伤愈合。
浙派古琴南宋在乐盛行
浙派古琴是南宋时期第一个琴派。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是温州永嘉人,其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
永乐《乐清县志》记载,乐成八景之一的白鹤禅寺寺西有听琴楼,前对瀑布,后绕峰峦,极为幽邃。元朝时,永福(今属福建省)诗人林泉生(1299—1361)游历乐清,作有《听琴楼》诗:青山如琴横,双瀑为之弦。何人作此曲,一奏三千年。
“千金买焦尾,悠然坐藜床。”诗不仅形容焦尾琴与合作者的心意,更表达出南宋时期浙派古琴在乐清等地盛行的状况。
琴韵悠悠,如今,乐清这座以音乐命名的音乐之城乐事不断,古琴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现在学古琴的人越来越多。
温州老酒汗制作技艺
(白象老酒汗)焕新姿
老酒汗是温州地区的特色酒类,分布于乐清北白象、永嘉、瑞安等地。其口感浓烈,清香回甘,可长久存留,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老酒汗酿造技艺不同于其它白酒酿造技艺。老酒汗采集黄酒煎酒时所产生的酒精汽而得,因江浙一带称黄酒为老酒,故名。只有发酵状态良好的黄酒醅才可出产老酒汗。
白象老酒汗酿造技艺源自1910年泰和酒坊的传统酿造工艺,沿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从选米、蒸饭、摊凉、翻曲,到培养成乌衣红曲,再到落缸、发酵成酒、过滤、煮酒,采集老酒汗。在酿酒过程中,不忘传统工艺,但又通过新型科技设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操作,保证老酒汗风味口感及安全,酿造生产的白象老酒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温州修谱习俗(谱牒编修习俗)
具地方特色
温州修谱习俗(谱牒编修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这一时期是家谱的萌芽时期,出现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形。
乐清修谱始于北宋,南宋时兴盛。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乐清受到严重影响,有关史料、档案也遭严重损害,谱牒活动也一度衰弱。到清朝初期,修谱活动又开始兴盛,后又受战争影响。直到民国期间,乐清修谱活动又开始兴旺。
乐清民间修谱,一般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每次修编宗谱要经历开祠堂议事、择吉、请谱师、启谱(开谱箱)、立誓、采丁、誊清、祭祖、开印、择吉牵红支、圆谱等程序,每个程序均有独特的祭祀仪式,每个仪式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来源:乐清日报
原标题:乐清构建非遗保护立体网络 又有五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温州市级名录
记者:徐琴微 通讯员 吴潼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