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清和公园,湖光潋滟,草木葱茏。在一年一度的“爱鸟周”之际,日前,记者跟随乐清市金太阳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负责人胡金济来到清和公园观景平台。临水远眺,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湖心“白鹭岛”,宛如一幅动态画卷——长颈白鹭的洁白身影绕着小岛盘旋停驻,不时掠过水面在公园上空嬉戏;一身灰羽、头顶黑色斑纹,憨态可掬的夜鹭则缩着脖子蹲守枝头,间或传来几声清冽的晨鸣,在公园上空回响。
“它们是这里的主角,光岛上就有上千只,每年3月至7月是它们的繁殖季。你可别小看这些‘居民’,就连黄嘴白鹭这样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在此安家。”说着,胡金济指向天空,几只白鹭优雅地从记者头顶飞过,阳光照射下的喙部金芒流转,很是醒目。
城市里的“生态绿洲”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驿站,乐清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大量鸟类来此栖息。市区清和公园湖中心的白鹭岛背靠盐盆山,面朝城市天际线,湖中8座桥梁串联起“水中有岛、岛间有桥”的生态脉络,让鸟儿的“城市生活”更加惬意。
胡金济告诉记者,近年来,乐清在绿化环境方面通过不懈努力,自然资源持续好转,让原本栖息于此的鸟儿也大为受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乐清都不大能看见鹭鸟,但五六年前开始越来越多。如今单是清和公园周边,白鹭、夜鹭种群就增加了好几倍。”他还特别提到,驱车沿蒲岐高速方向行驶,龙潭山上白鹭群栖的盛景更令人震撼,“远远望去,整片山林仿佛落满了雪花。”
观鸟间歇,胡金济还向记者科普了知识,原来鸟类竞争亦暗藏玄机:白鹭以纤长脖颈和细腿独擅浅滩捕鱼,夜鹭则凭借灰蓝羽毛与头顶黑斑隐匿林间,昼伏夜出的习性使其成为“暗夜猎手”。而在靠近山体的区域,猫头鹰因常误入农家通风管道,成为救护中心的“常客”。“乐清的自然资源特别吸引鸟类栖息。去年我们救助了270多只动物,其中九成都是鸟类。这里面,白鹭因为长腿,很容易被渔线、风筝线缠绕,夜鹭则多因争抢栖息地受伤。”胡金济科普。
爱心守护“羽翼家园”
那么,清和公园中的“白鹭岛”有何来历?乐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保护科科长陈旭华向记者透露,白鹭岛实为“半人工半自然”的智慧结晶——2016年公园建设时,设计团队特意保留了岛上原始植被,仅以生态驳岸加固岛屿,并在乔木高处悬挂铺有防寒木屑的人工鸟巢。除此之外,由于四周没有道路衔接,杜绝了游客接近,令这种“最小干预”理念成效显著。如今岛上鸟类绝对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陈旭华也坦言了一些隐忧:“近年来我们也发现,虽然种群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一些适应力弱的物种在逐渐减少,本地鸟类的多样性面临着挑战。”随即他也提到,生物竞争本就是自然法则,目前岛上生态仍属健康状态。
爱鸟周期间,公园内文明观鸟也成为一种风尚。记者了解到,近期公园各处观景台内时常会有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们默契使用静音快门捕捉鸟儿身影,家长也会牵着孩子的手,轻声辨识鸟的种类,尽量做到不影响鸟儿。“不投喂、不惊扰,就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市民李女士指着提示牌说道。掠过湖面,一只黄嘴白鹭翼尖划开粼粼波光,与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在观景平台前驻足,欣赏这些城市的小精灵。
“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种群,近年来,我们森林资源保护科不断推进沿海红树林的建设,向市民倡导禁猎、禁食、清网等保护知识的宣传,并设立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让鸟类有更多安全的栖息地。”陈旭华对记者表示,他们正在探索更精细化的保护路径,为提升鸟类种群数量以及多样性做出自己的努力。正如清和公园内,白鹭与夜鹭在岛中和谐共处,在城市的各处,人类与鸟类的故事也在碰撞与包容中续写新篇。“这里没有绝对的领地,只有生生不息的循环。”
来源:乐清日报
原标题:清和公园有座“白鹭岛”成群鸟儿仿佛雪花落满地
记者吴懋培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