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独特的花车、形式多样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精湛的演员、热情文明的观众……“五一”的欢庆浪潮与乐清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情碰撞,5月1日下午,2.7公里长的城市道路化身非遗大秀场,“乐来乐好·匠心筑梦——2025‘五一’乐清非遗巡游”如同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声势浩大的“非遗+巡游+市集”活动,将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为市民与游客呈现了一场“可看、可玩、可带走”的文化盛宴。不仅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更让非遗技艺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一场惊艳时空的对话,成为乐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精湛技艺代代传承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梦梦
伴随着围观群众的欢呼声,第三方阵的翁垟鱼灯舞登场了,走在前面的是翁垟河西女子鱼灯队。翁垟鱼灯舞是乐清翁垟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正月里举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项目。鱼灯队分龙头、龙尾、龙珠,中间是各种不同鱼形的鱼灯。
现场,河西女子鱼灯队摆出“四角阵”“三角阵”“长鱼阵”等多个阵型,让鱼灯“游”起来。翁垟河西女子鱼灯队成立于2007年,目前有队员20多人。多年来,该队伍活跃在乐清村晚、百姓大舞台等文艺舞台,曾受邀亮相央视。
紧随这支队伍身后的,是来自翁垟一小的少儿鱼灯队。今年10岁的王秀琦练习鱼灯舞已有半年多,“我觉得舞鱼灯特别有意思,所以主动报名学习,周末、节假日都会抽出时间练习。”王秀琦觉得能参加“五一”非遗巡游,非常自豪。
随着激昂的鼓声,乐清滚龙的表演者们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动作流畅舒展,感染力极强。2025年乐清滚龙被列入第十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白象镇茗西学校体育老师王祥是乐清滚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此次他带领学校的4支队伍,40多个15岁年纪上下的孩子来参加非遗巡游。“滚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体育课、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之一,希望通过这样耳濡目染的方式,把乐清滚龙传承下去。”
乐清的民间山歌、民歌很丰富,慎江号子、清江号子、乐清湾号子、乐清抛歌等都广为流传。今年的非遗巡游,将慎江号子、清江号子、乐清湾号子搭在一起,形成一个号子组合。
随着表演方阵逐渐靠近南虹广场的路口,乐清市柳市镇第十小学学生,清江镇民间艺术爱好者阮义勇、徐敏及丹韵艺术学校的孩子们,还有乐清市合唱团的代表们各自摆好队形,嘹亮的号子声响起,一唱众和,似排山倒海。据悉,慎江号子、清江号子等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碰撞国潮“破圈”焕新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林伊格
在这场非遗盛宴上,哪吒踩着风火轮与街舞少年同台斗舞,龙档人物COS以创新形式展现经典,改编流行说唱非遗撞歌活力四射……在乐清,非遗文化正以年轻化的姿态“破圈”传播。
在非遗方阵中,龙档人物COS格格舞别具风情,24位舞者化身清朝格格,配戴圆框墨镜,舞姿动感富有节奏,将历史元素与现代演绎结合,在龙档氛围中带领市民领略旧时宫廷的华丽与韵味。这些舞者来自虹桥黎明炫舞团,排练了近一个月时间登台亮相。“非常开心能参加这次非遗巡游活动。”虹桥黎明炫舞团领队苏建蕊说,前段时间杭州宋城的林冲快闪舞火出社交平台,而背景音乐《剑魂》DJ版“魔性”动感,在导演的设计下,他们参考了这支舞,以格格的造型重新演绎,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国潮文化之所以能打动年轻人的心,是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儿时记忆,更以全新的艺术形态和产品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今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现场十几位小朋友化身“小哪吒”,脚踩“风火轮”,挥动着“混天绫”,通过轮滑,模拟“乾坤圈”旋转,传统与现代国潮的“跨次元”对话,引得观众连连拍手叫好。“这次参加表演最小的孩子是幼儿园中班,最大的12岁。”节目领队曾舒克说,表演中,孩子们脸上还加了红色脸绘,更有赛博朋克那味儿了。
“哪吒、白蛇传等角色,都是我们龙档上的人物。”总导演吴韦瑶说,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将这些人物重新塑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群众面前,更让非遗接地气。
活动中,有民乐与电音乐器融合的琵琶演奏,有省级非遗乐清撞歌与流行说唱的融合……这场非遗与国潮的“双向奔赴”,将非遗元素通过国潮语言进行了重构,传统文化也在拥抱当代审美,“活”在当下。
热烈互动氛围拉满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梦梦杨海虹
“肚子都笑疼了。”当天的巡游队伍中,阵仗最大、笑点最多的,当属蒲岐笑戏——“老鼠嫁囡”,长长的队伍,演员浩浩荡荡有100多人,前有婚车引领,后面跟着乐队,还有一群可爱的“小老鼠”在伴舞。
老鼠“十里红妆”队伍三进两退,扭腰飞舞,步伐热烈有劲,配合情景民乐制造气氛,引得人群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之前在蒲岐抬阁的民俗活动中看过一回‘老鼠嫁囡’,一直念念不忘,没想到这回非遗巡游又看到了,看一次笑一次,太有意思了。”当天,北白象的朱先生带着一家人,早早赶到表演点占位置,他边看边给身旁的孙子、孙女讲解嫁妆里的老物件。
“为了这次非遗巡游,我们跑丽水缙云置办了70多套新衣服,特别是新娘的这身行头花了1000多元,去年非遗巡游穿的是西式婚纱,今年换成了中式戏曲舞台上的国风新娘服装与造型,这样更有复古的味道。”臧雪微是该活动的幕后组织者,兼职化妆师、服装师,她自18岁那年结缘“老鼠嫁囡”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后,20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其中。“‘老鼠嫁囡’这个节目的演员都来自蒲岐北门村,原班人马一起演出过多次,一声招呼,迅速就能拉出队伍。”
据悉,笑戏“老鼠嫁囡”是蒲岐人独创的游艺,已成为传统的保留节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老鼠嫁囡”是以滑稽的表演出圈,那么龙档花车越剧就是以美“突围”。演员们个个扮相精美。“当天天气炎热,演员们穿了四层衣服,还有帽子和靴子,一整套流程下来,每个人是汗流浃背。”巡游当天,乐清市梨园艺术团团长支绍琴坐在花车副驾驶座,车上载着7位越剧表演者,她们分别带来的是越剧《新梁祝》《打金枝》《送信》中的男女主角经典扮相,还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我们第一次参加非遗巡游,所以很用心准备了三种表演方式,一种是带伴奏的演唱,一种是录唱,还有一种是原唱。”支绍琴说,当龙档花车经过时,沿街群众的欢呼声不断,还拿出手机不停地拍摄,她们的心情好激动,再累都值得。
巡游队伍中,三辆承载着精神之光的花车尤为醒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劳动模范、“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代表们坐着花车,胸前绶带在阳光下闪耀。随着花车缓缓前行,沿街市民纷纷驻足,欢呼声、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向他们致敬。花车上的代表们也微笑着频频向热情的市民挥手致意。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互动,不仅让榜样的力量触手可及,更让崇德向善的正能量,随着巡游队伍的脚步,传遍城市的角落。
巡游当日,道路两侧,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市民游客纷纷掏出手机、相机,定格精彩瞬间,热情文明的围观市民同样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能近距离观赏,许多市民、游客早有准备。当天12时许,市区晨沐广场、旭阳路、伯乐东路等巡游沿线便已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抢占”最佳观赏位置。最前排的位置几乎都是孩子们的身影,看到精彩处,鼓起的掌声稚嫩却热烈。这些小小的身影,恰似非遗传承鲜活的火种,让古老技艺在童真的欢呼中,悄然播撒下希望。
“‘五一’的乐清热闹非凡,好多节目都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家住市区环城东路86岁的张老伯赶来观看,让他感动的是,身旁的年轻人纷纷主动让出前排位置,让他倍感温暖。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自温州的大学生陈晓鹤与同学听闻乐清非遗巡游的消息后,他们提前一天便专程赶来,入住市区旭阳路的酒店。当天上午,他们兴致勃勃地打卡了乐清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与文化馆,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午饭后,他们早早来到南虹广场附近守候,看着道路两旁盛放的蔷薇与月季随风摇曳,陈晓鹤忍不住赞叹:“乐清真得太美了!花团锦簇的街道配上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氛围感直接拉满!”
来源:乐清日报
原标题:“五一”全城欢动遍赏乐清非遗
监制:张佳玮 | 责任编辑:张朋杰 | 编辑:姜珂珂